本报讯(王亚玲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周越 文/图)1—8月,西区完成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项目2个,共转化科技成果22个,实现产值9000万元,利税420万元。9月14日,据西区科技局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西区以党建为基、以党性引路,围绕创新强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全区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用红色力量锻造出科技创新的“新引擎”,激活创新发展新活力。
强党建,重创新。西区把党建优势融入到科技创新发展大局中谋划和推进,围绕科技创新重大部署和重点工作,找准党建服务中心大局的结合点、切入点、着力点,以强大的合力激发科技创新潜能。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双倍增”计划,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机制。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年均评价入库20余家,有效高新技术企业8家。今年上半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8.2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1.25%。
科技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西区充分发挥党组织凝心聚力的作用,坚持党管人才、党兴人才、党聚人才,综合施策、统筹推进人才工作,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科技创新事业中来,激发科技人才大胆创新、干事创业的动力。成立西区科技特派员服务团,累计开展农技培训、产业开发、技术指导等50余次,发放资料15000余份。依托“四川科技兴村在线”西区平台,建立农业科技服务队伍,培育西区“土专家”“田秀才”39名;累计开展养殖技术服务1400余次,发布成果转化、产业信息、供销对接等信息60条;建设村级驿站4个;年示范人数354人。
抓实科技成果转化,助力特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西区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采取“党建+科技创新”模式,实现党建与创新发展深度融合,坚持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作用发挥在创新链,深化企业与科研院校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柔性引进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参与项目建设、实施,签定科技合作协议,在新产品开发、科技成果转化、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服务等方面开展合作,转化科技成果23项。截至目前,2个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成果转化项目完成全部目标任务,其中,“新型生物质燃料技术成果转化与应用”项目实施期内转化科技成果10个,节约标煤19万吨,实现产值7000万元、利税120万元;“废轮胎回收制取非标燃油(半补强炭黑)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实施期内转化科技成果12个,年产非标燃油9000吨、半补强炭黑7000吨、废钢丝2600吨、可燃气体1400吨,实现产值2000万元、利税300万元。在发展特色产业方面,省级定向财力转移支付项目“竹芋新飞羽规模化种植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实施期内引入竹芋新品种3个,制定技术规程2个,申请并授权专利1项,完成新飞羽成品产量5.6万盆,实现产值116.7万元、利税54.5万元。石漠化地区特色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项目于2023年7月由攀枝花鸿芳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向省科技厅申报,并于2023年11月取得项目立项,执行时间为2023年7月1日至2024年6月30日。截至目前,已组建产学研示范基地,已建设山药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800余亩,其中核心区域100亩;青花椒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500余亩,核心区域50余亩;开展石漠化区高效农业种植技术的专题培训,培训农户2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