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周越 文/图)2024年12月上旬,西区河门口北街历史文化街区、陶家渡历史文化街区成功入选“四川省第四批历史文化街区”。这为西区加强三线文化资源打造与保护,弘扬三线精神,推进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共同富裕注入新的活力。
西区作为攀枝花曾经的主要工矿区,具有独特的三线文化资源。近年来,西区利用“初心园”区域红砖房、老街区,打造涵盖展博参观、居民服务、研学教育、休闲健身等多功能的公共服务综合体,涉及室内展陈区、三线建设培训中心、主题实景公园和文艺表演平台等多个功能区。保护性修缮“习风园”,将已空置的河门口照相馆旧址打造为三线建设文化展示大厅,展陈区域面积约400平方米,场所内设有三线风情书屋、创业室、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文化服务功能室,周边铺设“三线家风”文化广场约1000平方米,为辖区居民提供参观展览、休闲文娱等公共文化服务,成为适应居民文化生活需求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抢救性保护和恢复高家坪整体区域,收集三线建设时期老物件5000余件,布置还原《火红年华》拍摄外景、办公室、设计室、会议室、食堂、宿舍、理发店等九大场景为主的高家坪席棚子、红砖房内外场景。
西区整合现有“初心园”阵地资源,增加完善在三线建设中涌现出的军人、军属的优良传统和光荣事迹等内容。利用苏铁社区、四川攀枝花苏铁国家自然保护区等优势,打造“苏铁”元素的苏铁文化科普教育体验场景。突出体验攀枝花三线建设初期“风梳头、汗洗脸、背水上山洗衣做饭”的艰辛,打造河门口“背水小道”体验教育项目,大力弘扬和传承三线精神,渲染更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覆盖更多受众和居民文化生活需求。在高家坪,陆续植入“土灶创业饭”“筑干打垒”“推石过山”“搭席棚子”体验式教学内容,并结合“背水小道”“习风园”“初心园”党性教育项目,增设亓伟、“八闯将、六金花”英模人物故事微党课,打造廉洁文化展览馆,推出“厂办商店”“小卖部”等参观休闲项目,逐步丰富基地内容,让参观体验的学员、游客真实感受当年攀枝花三线建设的艰苦岁月。
“我们加强红色产品开发与研究,传承三线文化。”西区文广旅局有关负责人说,西区研究编制“三线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利用规划”,明确三线文化保护的目标任务、保护策略、重点区域、重大项目、建设时序等。建立三线资源数据库,定期更新,针对存在问题采取补救措施,严防在城市改造过程中毁坏具有文物价值的三线文化遗址。编撰《峥嵘岁月——从三线建设一路走来的河门口》《河门口好家风》《英雄亓伟》等反映三线建设历史的作品;组织文化名人创作了《金沙江畔马蹄声》《绽放的苏铁》《从永春河到金沙江》等讴歌三线建设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开发三线建设题材的文化衫、书包、搪瓷缸等一系列文创产品,使三线文化成为西区的文化符号。坚持“保护中更新,避免以还原代创新”的打造原则,做好“三线文化+”文章,推动三线文化特色街区建设,将历史文化植入特色美食、文化娱乐、健康休闲等市民日常生活,充分展示西区文化、西区味道和西区特色,使三线特色商业文化街区成为城市文化的一张名片。
西区“精神共富专班”有关负责人表示,西区创新推行七条“共富微路径”,推动政府、街道、企业、群众多方互动、抱团发展,全力推动产业增值、群众增收、治理增效,积极探索共同富裕基层实现方式,丰富辖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依托三线文旅资源,不断擦亮辖区传承弘扬三线建设时期的宝贵“精神财富名片”,形成具有特色的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