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春
“村落是种载体,它把国家、民族、个人都联系在一起,凝聚在共同的核心价值下,造就了我们今天的中华民族。”中南大学教授、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彬彬说。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发生剧变,正在一天天成为被遗忘的角落,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它的“跌落”?又怎样才能有一个长久稳定的“村落”?《中国村落史》(中信出版集团)正是聚焦于对现存的传统村落及其文化遗存进行抢救性发掘与研究,能够促使人们重新关注和重视乡村的价值和未来发展。阅读作品的过程,也是传统村落不断消亡或“被”消亡“解谜”的过程。譬如自建性破坏、政策误读误解与急功近利的政绩观的建设性破坏、商业模式下的过度开发性破坏、保护经费缺乏下的保护性破坏等等,这一系列耐人寻味的问题,在《中国村落史》一书中都能找到答案。透过这一作品,读者可以窥见对中国传统村落和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和全面深入研究,是当前我国文化传承、繁荣和发展,把中央对“三农”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落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迫切需求。
《中国村落史》一书分上下卷,共八章,分别是“概论”“中华文明的起源于中国的早期村落”“国家一统下的村落管控与治理”“南北分裂割据时期的村落”“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与村落的制度化”“文化大繁荣与村落制度民间化”“文明的繁盛与村落共同体的形成”“文明的转型与村落的变迁”。从文明发源写到现代中国,以宏大的历史视角完整呈现并深入阐释了中国传统村落的内在逻辑和演变趋势,讲述了不同历史时期传统村落的特征和文化意义,以及与时代背景、社会制度间的交互影响,体现了中国村落历史的特殊性和多样性,而这正是《中国村落史》着意呈现的。书中还配有大量图片,生动直观地展现中国村落之美,都是鲜活的历史资料。然而,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现代,传统村落面临消失的危机。因此,对现存的传统村落及其文化遗存进行抢救性发掘与研究,是了解传统中国的重要路径,也是记录民族记忆、激活文化传统,连接传统与现代的重要桥梁。《中国村落史》这部著作的出现,会唤醒人们的乡土记忆,也会激励更多人致力于村落文化、乡村文化的传承。
这部书,为中国村落的历史梳理出了一条较为清晰的发展脉络,既立足于宏观层面的“历史”建构,也侧重于微观视角的阐述。作者对中国村落史问题的探索、研究和保护有一份特殊的情感,30多年来,他寻访了中国“江淮流域”5000多个传统村落,作为量化视野的基础,对“中国村落”的缘起、形成、演变与发展,从史学视角进行探求。
村落,承载着中国农村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承载着亿万农民幸福梦想,其兴衰自然牵动着无数人的心炫。作者立足历史文献典籍资源和长期丰富的田野实践与梳理中国村落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独特价值,有机融入中国地理、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社会与时代背景之中,为广大读者了解农业文明与乡村文化提供了新视角,对乡村基层治理、村落保护与重建、规划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让读者感受到带有深厚地域特色的村落生活,进而看到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走势。这对于实现乡村振兴、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