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宁军
晨光漫过窗棂,丈夫已买回一袋还沾着晨露的嫩姜。他俯身在水盆前,认认真真地清洗,细小的姜块直接洗干净,大的掰成小枝,粗大的则用刀刃轻轻剖成两半。
待姜块在竹筛里晾干晶莹的水光,他便稳稳地捧出那尊黄粙泡菜坛——这尊承载着三十载光阴的陶器,坛身如同上了一层琥珀色的包浆,又像一块古朴的玉石,温润而久远。
他用帕子擦净坛子表面,揭开盖子,用专用筷子搅一搅,看看还有什么老泡菜,发现几块白萝卜,于是一块一块地拈出来,轻轻放进碗里,盖上盖子,放进冰箱。然后,专注地把嫩姜依次丢进去,撒些盐,用筷子不急不缓地顺一个方向搅拌数下,仿佛也将醇厚的岁月搅进浓郁的泡菜香气……
“这是老一辈攀枝花建设者传下的老盐水。”他总爱说起这坛泡菜的来历,那时他尚是一名才入职的新工人。从初中就开始独立生活的他,早早就培养出了极强的自理能力,自己泡泡菜也是技能之一。当他从好友的父亲——一位攀钢老工人手中接过已有20年岁月沉酿的半坛澄澈的老盐水时,坛口飘出的醇香便攫住了他的心神。自此,这方寸之间的陶土世界,成了他安放生活的秘境。
方山下大雪,我们兴致勃勃赶去观雪游玩,他不忘踏雪寻梅般收集最纯净的雪,一到家就赶紧放进泡菜坛,看片片晶莹坠入坛中,与岁月共酿一坛琼浆。
这坛子似有魔力,卷心菜入坛三日便褪去青涩,豇豆浸得通体透亮,就连最普通的大蒜,也能在盐水里蜕变成翡翠般的珍珠。每逢宴客,它总是最受欢迎的明星。老友举箸频频相问,连素不爱食腌菜的客人,也要尝一口这“用数十年光阴腌渍的醇香”。
幸好攀枝花气候温暖,蔬菜品种极丰富,让泡菜一年四季换着花样,从不重复。丈夫勤勤恳恳地经营着他那坛声名卓著的泡菜,专注、耐心而细致。
盖上坛盖,倒好坛沿水,丈夫把坛子上的水痕擦干净,边忙碌边对我说:“咱家音箱的声音不大对劲,我已经约了商家来家里检查。还有,提醒我买个节能灯泡,好把餐桌上那盏灯换一下。帮我把电脑打开一下,我要加会儿班处理工作。”
阳光穿过他鬓角的白发,也在泡菜坛上投下细碎的光斑。这一刻,我忽然明白,这泡菜坛早已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它记得每个夜晚与时光一起发酵的呢喃,收藏着我们和儿子共同成长的酸甜,更将平凡日子酿成了琥珀色的诗篇。
丈夫边说边把泡菜坛稳稳地放回原位,瞧着放稳了,松开双手,最后轻柔地抚了一下坛身。我听见岁月在陶土间低语:最珍贵的传承,从来不是坛中物,而是那双永远愿意为生活添柴加火的手,是那份把平凡日子过成诗的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