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副刊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匍匐在大地”的人性光辉

——读蔡崇达“金色故乡三部曲”有感

□曹晓燕

从第一部《皮囊》到《命运》再到《草民》,蔡崇达以东石镇为原点,构建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文学故乡。从2014年到2024年,蔡崇达书写了十年。三部作品不仅展现了他独特的文字魅力,也让我们看到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对人性的细腻描绘。它们既独立成篇,又相互连结,共同探讨了人性、命运、家庭与文化的深层命题。

蔡崇达30岁生日那天在伦敦参观大英博物馆一个展览,带给他深深的震撼,最终的结果就是——“他觉得自己必须抓紧时间以文字的方式去重新认识路过他生命中的每一个人,他说这件事若不赶紧去做恐怕就不及了,他觉得还应该看见更多的人。这是对路过生命的所有人最好的尊重,这也是和时间抗衡、试图挽留住每个人唯一可行的努力,还是理解自己最好的方式——路过我们生命的每个人,都参与了我们,并最终构成了我们本身。”

也从那时候开始,写这几本书,就不仅仅是“自己想要做的一件事”了,而是“必须做的事情”了——我和他一样,在写作非虚构小说《青叶》时才恍惚明白写作的意义——写作不仅仅是种技能,是表达,更是让自己和他人“看见”更多人、看见“世界”的更多可能、让每个人的人生体验尽可能完整的路径。

所以,我们才有幸读到蔡崇达用十年心血凝结而成的这些文字,从“逃离”到“回归”的文学重构,从个体记忆到集体精神的升华,人性的复杂与救赎……三部曲中的人物多处于生存的夹缝中:《皮囊》中的父亲因病致郁,《命运》中的阿太历经战乱与饥荒,《草民》中的各个角色则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坚守传统。作者通过他们的人生故事,揭示了人性中脆弱与坚韧并存的矛盾性,以及苦难如何转化为前行的动力。

当我合上《草民》的最后一页,我仿佛听到蔡崇达发出的“人究竟为何而活”的终极追问,从《皮囊》的个体解剖、《命运》的史诗叙事到《草民》的草根群像,他以故乡为镜,映照出人类共通的生存状态——在命运的狂浪中,每个人都是“草民”,但正是这种卑微中的不屈,构成了生生不息的力量。

蔡崇达在《后记》中说,“《草民》之后,我即将开始自己写作新的远游,但无论我去到哪里,我知道的,其实所有去处,终究是我们的来处。谢谢你,那个被命运卡住的黑狗达、那个跳脱于肉体之外的阿太、残疾的父亲、顽固坚韧的母亲、文展、张美丽、厚朴……站在命运入海口的蔡屋楼、嗑着瓜子的神婆、和神明吵架的阿母、在海那边呼喊着‘吾妻来’的杨万流,以及蔡屋阁、杨北来、杨西来、杨百花、杨先锋村长、地瓜爷爷、芋头奶奶……背着观音的曹操、在海堤跑道上奔跑着的父亲和黑昌、猛虎一般的祖母们、看着台风的蔡耀庭、许安康、体面的应莲阿姨……我如此幸运,可以代表自己和许多人,用文字挽留你们,自此,我永远有家可回了。”

三部曲分享完了。回首书中故事和人生往事,其实我最想和书友们一起共勉的一句话是——“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

愿书香永远伴我们去追寻人生的真谛。

  • 致敬60年坚守!我想对你说……

  • 图片

  • 彝乡故事

  • 糯巴沟之春(组诗)

  • 内心有一只铁蛹,正在蝶变为会飞的花朵

  • 我写的瓜子坪“长桌宴”上了央视

  • “匍匐在大地”的人性光辉

  • 梦想永远熠熠生辉

  • 攀枝花市融媒体中心(攀枝花日报社、攀枝花市广播电视台)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230005
    川公网安备51040202000047号
    蜀ICP备2023016275号-1
    Copyright© 2010 - 2025 pzhk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