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副刊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彝乡故事

□杨正毅

那天看到《四川散文》的征文公告,我才知晓:自1990年破土萌芽,四川省散文学会始终以翰墨为犁,深耕于天府沃野,与时代同频,与山河共舞,2025年迎来四川省散文学会35周年华诞。我也想提笔写写我与《四川散文》的故事以及彝乡故事。

我是一名普通的彝族教师,生长在以花命名的攀枝花市。1994年,我在四川省阿坝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读书时,开始写散文,也开始在《攀枝花日报》副刊“金沙水拍”发表散文作品,处女作《彝乡之子》被《攀枝花日报》采用,《阿坝师专报》也转载该篇散文,编辑还加上“编者按”采用。

1995年,我从阿坝师专毕业后,分配在米易县麻陇中学任教。我开始动笔书写麻陇的山山水水,好人好事,麻陇的故事开始经《攀枝花日报》“传开”。《攀枝花日报》、《攀枝花文学》以及米易县文联主办的《安宁河》,经常采用我的文学作品。《攀枝花志》《民族》《中国当代散文精选300篇》《文采中国》等杂志也采用过我的作品。我也积极参加各种国家级的文学征文比赛,创作的《失去的书香味》《麻陇凉粉》《节约》《那年那月,红军从这里经过》《梨儿坪》等作品曾获奖。2000年,我加入市作家协会;2022年,我有幸加入中国散文学会;2023年,我加入四川散文学会。我采写的散文《谷克德杜鹃花美极了》《彝族“库史”》被中国散文学会排行榜作品采用。

我喜欢写故乡和童年的故事,《难忘的彝乡小路》《少年往事》《记忆里的味道》《童年的味道》《裂谷深处温暖的故事》等作品被各级报刊杂志采用。我也喜欢写教书育人故事,《彝乡新风尚》《红色安顺场》《走进拉鲊古渡》等作品也被各级报刊杂志采用。彝乡的山、彝乡的水、彝乡的人,始终在梦里出现,每当晚上梦到彝乡的往事,第二天就想提笔写写。我在《难忘的彝乡小路》一文中写到:在牧场高山处可以远望米易与会理交界处的三南坡以及盐边、盐源的群山,还可以近看麻陇乡红岩村的鸡公山、马颈村、云盘村的多彩的彝族寨子。在牧场半山处一群群山羊、绵羊在吃青草,一头头肥猪在寻找野果,肥壮的黄牛在草坪上觅食,优哉游哉地享受着大自然馈赠的牧场“美食”。低矮的茅草房下彝族阿普、阿嘛在冬季明媚的阳光下辛勤劳作。森林环抱着村子,泉水在静静地流淌,萝卜在默默地生长,悠扬的牧笛声在半坡响起,一幅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展现在自己眼前。

2023年,我申请加入四川散文学会,在四川散文群中熟悉了唐小瑭、芳芳、张大春、画虫子等一批喜欢散文的文友。开始拜读《四川散文》杂志、微信公众号上文友的散文作品,取文友的精华,弥补自己的不足。

时光漫漫,走进彝乡,叮咚的泉水声、呼呼的山风声、小鸟呼朋唤友声、清脆的牧笛声、姑娘轻轻拨动的口弦声、彝族小伙的歌声……声声入耳,句句动听,时常唤醒我的写作灵感。通过我的文学作品,让世界了解攀枝花彝乡,让攀枝花走向世界,是我今生的追求。

  • 致敬60年坚守!我想对你说……

  • 图片

  • 彝乡故事

  • 糯巴沟之春(组诗)

  • 内心有一只铁蛹,正在蝶变为会飞的花朵

  • 我写的瓜子坪“长桌宴”上了央视

  • “匍匐在大地”的人性光辉

  • 梦想永远熠熠生辉

  • 攀枝花市融媒体中心(攀枝花日报社、攀枝花市广播电视台)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230005
    川公网安备51040202000047号
    蜀ICP备2023016275号-1
    Copyright© 2010 - 2025 pzhk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