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铜火锅里沸腾不息的温暖和幸福

  □吴兴刚

  在米易县麻陇彝族乡庄房村的一个院落中,炭火的微光温柔地映照在每个人的面庞上,泛起一抹淡淡的红晕。锅中的汤水沸腾不息,蒸腾的雾气与酒香交织,弥漫在空气中的每一个角落。

  老胡一家围坐在院落中央,那股浓郁的香气扑鼻而来,细腻而醇厚,直抵心扉……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分享着农家的丰收与喜悦,和对所有美好事物的祝福,将无数的话语融入了铜火锅的炙热,化作了酒杯里的甘醇,浓缩成无法割舍的温暖与真情。

  老胡家的铜火锅,传承已久,连他自己也难以说清始于哪个年代。自幼年起,他便对这口锅情有独钟。

  作为土生土长的庄房人,老胡的火锅食材全是自家养殖、种植、采摘的成果,甚至连蘸料中的醋都是自家酿造。食材虽然简单,却充满了诚意,如火腿、肚包肉,以及五黑鸡、山蘑菇、土豆、山药、豆腐、白菜等。蘸水更是简单至极,只需火烧辣椒面、香菜、葱段、食盐和自制的醋,就能调配出令人难忘的美味。今日,老胡特别高兴,因为久未谋面的儿孙们回家了,他特意准备了油炸花生米、鱼酥肉、凉拌蕨苔、素炒鸡枞等佳肴,还有那解酒又清火的酸菜萝卜汤。他自制的山楂醋,酸甜适中,独具果香,让人回味无穷。

  老胡家的火锅,虽然食材简单,但烹饪顺序却颇为讲究。先煮荤菜,再煮素菜,素菜中还需分茎类、豆类、叶类依次下锅,这样的煮法使得汤汁愈发鲜美,味道更加可口,让人食欲大增,难以抗拒。

  最妙的,是火锅的共享精神,以及持续的暖意。至少需要四五人围坐,才能品尝出火锅的真谛。热乎乎的火锅,越吃越有滋味,越喝越有谈资。有时,一顿火锅可以从日上三竿吃到夜幕降临,从傍晚吃到东方既白,直至每个人都肚饱腹圆。

  在铜火锅的盛宴上,酒和饮料是不可或缺的佳酿,而这一切都是老胡亲手制作的。那酒,是他用自种苞谷精心“酿造”的小灶酒,产量稀少,成本不菲。若有人想分享几斤,老胡总是犹豫不决,不仅因为其高昂的成本,更因为它是在自家“酒窖”中陈放了十多年的珍稀老酒。近年来,他已不再“酿造”,存货日渐减少。每当老胡打开酒瓶,那混合着五谷芳香的酒气便立刻弥漫开来,令全家人沉醉不已。他自豪地告诉儿孙,他的酒香名扬四方,几年前,一瓶酒刚开,几公里外的“酒友”便循香而来,声称是被那香气吸引而至。老胡总是慷慨地添碗筷,邀请他们共享美食美酒。而那饮料,则是用他从山上采摘的酸梅自制的,酸甜可口,老少咸宜。

  眼见家人围坐在炉边,温馨和睦,老胡心中充满了喜悦。这样的团圆时光,在儿女成家立业后变得愈发珍贵。他一边往火锅里添加食材,一边提醒儿孙们慢用。

  听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谈论着他们的见闻和外面的世界,老胡不禁想起了母亲。十八岁那年,他还是年轻的小胡,穿上梦寐以求的军装,离家从军。母亲握着他的手,告诉他,今年家事繁忙,未能为他煮火锅,嘱咐他在军中好好表现,承诺以后会补上。这个“以后”,让小胡一等再等。每年的除夕,他要么在岗哨,要么在备勤,回家的路变得遥不可及。后来,虽有机会回家探亲,但总是来去匆匆,与母亲的火锅之约总是错过。母亲最终明白了他的归家只是形式,便不再提及火锅。岁月流转,小胡成了老胡,而母亲的火锅成了他永远的遗憾。特别是当他得知,自从他参军后,母亲每次吃火锅都会多摆一双筷子和一只碗,希望远方的儿子也能感受到家的味道,他的心更是充斥着忧伤,以及温暖。

  一旁父亲的回忆,让这位从不轻易落泪的硬汉,眼角流下了浑浊的泪水。他没有拿出纸巾,而是习惯性地用衣角轻轻擦拭……

  回忆至此,老胡再次擦拭眼角,然后举起酒杯,高声倡议:“来,来,来,让我们举杯共饮!”

  夜色渐深,老胡家院落中的炭火依旧熊熊燃烧,铜火锅的蒸汽腾腾,温暖着一家人的心和胃。在这个平凡的日子里,家的温暖和幸福得以传承。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综合
   第04版:副刊
铜火锅里沸腾不息的温暖和幸福
横断山角落(组诗)
家有高中生
梦里也知身是客
劳动的自由多么珍贵
与书香为伴
暮然间,诗意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