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庭燕
无意间在《世说新语》中读到“郝隆7月7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曰:‘我晒书’。”郝老先生满腹诗书,晒书和日光浴同时进行,正是奇妙无穷。读着,我的唇角不禁轻轻上扬。细雨在窗前滴滴答答,书桌上一杯香茗,丝丝缕缕的香气,慢慢地浸入心脾。
我一直都喜欢在夜色中安静地坐在书房里,随手从书架上取下一本书,轻轻抚摸那微微泛黄的纸笺,在悄悄潜入书房的微风中,细细品读,享受着文字间的些许温暖。这时,世间所有的美好,我想都像书一样淡静优雅。不是么?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对我来说,在努力工作之后,最好的休息就是取一本书,静静地读一读,在一行行文字间悄然褪去工作的疲劳,让心随着那些文字轻松地放飞,因为书中有着人间冷暖,更有着诗和远方。
时光清浅处,三千繁华,风月情愁,都抵不过一本好书。杨绛先生曾说:“读书就好比隐身串门。”为此,我也在书中,遇到过李白的率真,杜甫的忧伤,可以和鲁迅呐喊,可以与岳飞振臂高呼。淡淡的墨香在指尖缠缠绕绕,清冽的文字就像溪水在无声地流淌,静守时光,以待流年。一个人、一本书,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一幅幅美丽的画卷,随着文字在眼前慢慢地展开,慢慢咀嚼作者的欢笑与忧伤,感受人间百态。
我从小就爱读书,只是,年少时生活在农村,家里也没有余钱给我买书。那时,我们住的小山村离县城有十几里山路,我们女孩子能够坚持去上学就足显家里长辈的开明了,更别说可以买书了。可是,我偏偏就喜欢读书,有时就像害了病一样。买不起书,但还好,县城里有书店,还有书摊。于是,在每周星期六,我很早就起床,砍猪草喂猪,洗衣做饭,喂鸡放鸭,做好一天的家务,然后一路跑着去县城。
是的,是跑着去。
县城的几个书店都留下我渴求的身影。那时,我小心翼翼地取下一本书,专门躲在一个僻静的角落,站着、或者就干脆坐在冰凉的地板上,轻轻翻开书页,贪婪地读着。就在那些“蹭书”的时光,我认识了朱自清、曹雪芹、吴承恩、施耐庵,知道了托尔斯泰、高尔基、雨果……要是口袋里有一点点钱,必定不舍得拿来买一点吃食填肚子,而是在小书摊前流连忘返,认真地挑选书籍。小说、散文、诗词……都是我喜欢的,要用手里的一点点钱,怎样才能多租两本书回家呢?为此,我是“货比三家,择优选之。”
年少时,由于父亲在外地工作,母亲要种田挖地,我是家里的老大,很小的时候就帮着妈妈操持家务,所以,我每天放学回家有着割不完的猪草、洗不完的衣服、喂不完的鸡鸭……唯有晚上的时候,一天的家务干完了、作业写完了,然后可以窝在小屋里,点亮台灯,细细地读上几页书,然后再慢慢睡去。
后来,我们随父亲迁家到了攀枝花,我也进了攀钢,成了一名普通的攀钢女职工。那些年,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一点点改变自己的生活。从住席棚子,到经济适用房,再到商品房,生活越来越好,当然,我也买了很多很多书。特别是这几年,网上的书籍琳琅满目,而且便宜,曾经我渴望的那些书、买不起的书,成套成套地进入我的书柜。
我最喜欢那句:“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它们能悄悄地让你成为你自己。”我也喜欢宋代诗人翁森写的《四时读书乐》中的那句:“蹉跎莫谴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读书之乐乐如何,绿满窗前草不除。”
每每读完一本书,再细细抚摸那浅淡的文字时,那种欣然自得的感觉,是繁忙工作之后的一种放松、一种愉悦、一种小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