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周越 特约通讯员 杨邦春 文/图)“前不久,我校组织教师党员、学生团员代表共80余人到同德烈士陵园开展党建带团建活动,为师生们上了一堂生动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课。”近日,市十中校长魏新乐说。
近年来,西区教育系统始终坚持“心中有学生”鲜明导向,在“五育并举,科学评价”的改革和引领下,以高质量均衡、有温度的公平、细无声的关爱,关注着每一名学生的健康成长,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上好学”的愿景逐渐成为现实。
立德树人,夯实德育之基。西区充分发掘本土“三线建设”等特色资源与思政课相融合的“思政+”系列校本课程,组织编写《攀枝花市西区青少年党史地情读本(试用)》,实现青少年党史地情读本“零的突破”。同时,制定《西区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率先在全市开展以小、初、高思政课一体化展示为抓手的研训赛活动,形成了“训—研—展—思”四位一体的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研模式。
提升教师能力,推动智育创新。西区加强同成都师范学院的深度合作,通过“专题培训+实地指导”方式,编制ST—BOOK 班本化教案,形成“ST-BOOK+讲议练悟”融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开展系列教研活动;建立能力提升项目“运行+评价”双机制,提高项目运行效率。18个各级各类名师名校长工作室、130余名名师名校长,聚焦教育新形势和大单元教学,破解学科教学难题,努力绘制人才培养“同心圆”。
体育是强国之举,大力开展体育运动。今年6月下旬,西区举行了第五届体育教师基本功比赛,全区49名体育教师参赛,全市107名体育教师参加了观摩活动,开展了题为“攀枝花市体育教师基本功提升专题研讨活动”的交流研讨。“除每年开展体育教师专业技能大赛以外,西区每年还会举办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校园‘三大球’联赛等活动,参与师生达1万余人次。”区教育和体育局体育股负责人吕荣说。西区参加2023年四川省青少年跆拳道比赛获3银4铜,参加市九运会学生组比赛获22金21银42铜。3所公办幼儿园近3年在四川省幼儿体操、篮球等比赛中获得省级一等奖10余项。此外,西区各中小学分段管理课后延时服务,利用阳光体育活动组建体育兴趣小组、社团,推动大课间和阳光体育活动向“有效、趣味”发展,激发学生运动积极性,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挖掘本土资源,凸显美育特色。西区着力挖掘本土美育特色资源,开展以社团为基础、班级为重点的美育活动,打造学校美育特色。目前全区中小学校现有漫画、书法、漆画、沙画、川剧变脸、傈僳歌舞等学生艺术社团23个,基本形成“一校一品”校园文化格局。市十九小学校(大漆艺术)与格里坪镇小学校(大麦地傈僳族山歌)两所学校成功入选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非遗体验基地;西区金沙漆画技艺进校园项目成为四川省2023年度非遗进校园优秀案例,也是全市唯一入选项目。市十二中学校(市艺体中学)与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等签订合作协议,实现资源共享;聘任四川美术学院等高校专家、教授组成艺术教学专家团队,通过分层分类走班实施,突破文专错位发展瓶颈,推动高中艺体特色发展。市十二中成功获批四川省高考美术与设计类专业考试考点;该校培养的艺体生被中央民族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等重点院校录取。
抓好劳动教育,强化知行合一。“我们将劳动教育纳入德育考核细则,每年寒暑假期间,学生通过完成丰富有趣的劳动实践作业,逐步形成‘以劳树德、以劳创美’的劳动理念。”区教育和体育局基教股负责人刘琍说,西区通过积极研发劳动教育特色课程,打造丰富优质的劳育课程群,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学习专业知识,实现知行合一。
西区与市建筑工程学校签订《深化中小学劳动教育和研学旅行战略合作协议》,合作编写《职业体验劳动教育实践指南》,组织学生进行“无人机测绘”“机械数控测试”等8个技术工种的职业劳动体验。此外,还新增校内外劳动教育场所和区域30余处,外聘中高级劳动教师、劳技人员20余人,形成教案集10余册,主题活动方案20余个;确定4所学校(园)为西区各学段劳动教育样板校,因地制宜整合师资、场地、课程资源,总结经验,向全区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