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梁波熊为新 文/图
最近一段时间,在炳三区许多居民楼栋电梯里的电子屏上,可以看到炳三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免费体检“公告”:在东华街道阳城、金汇、新源路、文华等社区常住满6个月以上的65岁以上老年人、35岁及以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型糖尿病患者,可体格检查、健康评估指导、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这样贴心的服务,让人感觉温暖。
温暖,还不止于此。
“吴大爷,我们是来给你做慢病入户随访的。”10月22日下午,炳三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管护师周会和全科副主任医师李伟来到太谷广场居民吴蛟的家里,通过测量体重、腰围、血压、血糖,了解老人近期的运动和饮食情况,结合服用药物等因素,对病情控制给出个性化健康评价、用药指导。目前,炳三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性病健康管理约4000人。
作为东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一,炳三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2016年成立以来,就成为辖区东华街道新源路社区、阳城社区、文华社区、金汇社区约8万居民的健康“守门员”,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提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近年来,我市以群众健康需求为导向,以“两紧密一贯通”(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三甲医院与县(区)贯通)建设为抓手,从服务质效、资源布局、管理机制、服务模式等方面发力,打造城市15分钟、农村30分钟健康服务圈。
作为主城区,东区加快构建“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就医新模式,包括炳三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内的全区7家基层医疗机构,实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有效减少医疗支出;延长门诊服务时间,节假日、双休日增加门诊预防接种、中医科服务时间,方便辖区居民尤其是上班、上学人员就近获得基本医疗、慢病配药、疫苗接种、家医签约、中医药服务、健康咨询等服务;提升智能化服务水平,全面推广使用“四川预防接种”预约功能,实行预防接种门诊分时段预约机制,减少群众候诊时间;依托3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通过“互联网+医疗”服务搭建一体化医疗信息平台,配置完成远程心电、远程影像(DR、CT)、远程会诊系统,实现了基层标准收费、三甲医院同质服务新模式,让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专家的诊疗服务。
近日,记者在炳三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到,前来就诊的病患不少,但秩序井然,从一楼到三楼,各楼层门诊诊疗区、电梯候梯区、候诊区等区域设置了科室分布图、科室指引标识。
“在这里看病,实惠又方便,挂个专家号才4元多钱,随时都有大医院的专家坐诊,所有的检查结果由大医院出,还不用像在大医院那样排队。”家住阳城龙庭的62岁居民周向伦告诉记者,这里是她经常来的地方,不光自己定期要做高血压、高血脂检查,还有2岁的孙女也要来做儿保检查。
记者从炳三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了解到,为加快优质资源扩容下沉,该中心每周都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专家前来坐诊,全科每周一、周四上午2名专家轮流坐诊;中医科每周二上午、周四下午2名专家轮流坐诊,周六、周日上午康复科2名专家轮流在铜锣湾中医馆接诊患者;妇科每周四上午4名专家轮流坐诊。三甲医院大批专家下沉基层医疗机构坐诊,极大提升了辖区居民的获得感、信任度。
优质医疗资源的扩容下沉,在东区成效明显。东区依托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与市里大医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设“号源下沉”“双向转诊”“专家服务”“检查结果互认”等服务项目,初步形成上下联动、分级诊疗良好格局。今年以来,已开放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市中心医院、攀钢集团总医院20%门诊号源和10%住院床位,顺利转诊上级医院的患者400余人。
为进一步探索全周期医防融合服务链,打造全要素健康服务新场景,目前,东区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为载体,邀请上级医院专家30余人参与团队工作,打造明星家庭医生签约团队,向有需要的人群提供个性化签约服务包,年均签约服务约2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