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琼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梁芝羽
盛夏的攀枝花,气候宜人,瓜果飘香,各族群众安居乐业。近年来,攀枝花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目标,在共同富裕与现代化征程中走出一条民族团结、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新路径,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金沙江畔绚丽绽放。
发展特色产业 幸福之花正绚烂
产业兴旺铺就致富路。时下,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混撒拉村的芒果园里,果农们正忙着分拣、包装芒果。这个昔日的贫困村,通过“支部引路、党员带路、产业铺路”的发展模式,创新“村集体+公司+专合社+农户”联动机制,建成了全市首个优质晚熟芒果示范基地。如今2万余亩芒果林郁郁葱葱,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3万元,村里一幢幢“小洋楼”拔地而起。
米易县枇杷产业园区打破行政壁垒,通过“强村带弱村”组建联村致富共同体,2024年实现综合产值3.3亿元,带动周边4个村庄人均增收近3万元。攀枝花市立足资源优势,精心培育“攀粮”“攀果”“攀菜”等特色农业品牌,既装满了群众的“果盘子”,又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特色产业还催生了观光采摘、农家乐等新业态,绘就了“民族团结、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新图景,让宜居宜业宜游成为攀枝花各族群众的幸福底色。
2021年起,我市累计争取到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程重点项目25个、资金7650万元。其中,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项目15个、资金4450万元,四川民族村寨项目(2024年以前称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项目,2024年更名为四川民族村寨项目)9个、资金2800万元,四川民族医药种植项目1个、资金400万元,各族群众幸福生活蒸蒸日上。
以文化融“心” 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在每年的火把节之夜,攀枝花各族儿女围着熊熊篝火欢歌起舞,跃动的火光照亮了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笑脸。这动人的场景,正是攀枝花以文化交融凝聚人心的生动写照。
攀枝花依托四级文化服务网络,实现文化服务阵地全覆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公共文化机构、基层文化阵地与旅游景区,培育民族文化传承人,创作出《舞动彝乡》《斑鸠吃水》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仁和区平地镇、米易县新山傈僳族乡、盐边县红果彝族乡荣获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同时,深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编纂《攀枝花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等书籍、创作《火红年华》等文艺作品,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入选“全国职工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四川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让“花城一家亲”民族工作品牌的影响力更加深远、更加深入人心。
以“三交”促融合,构建和谐美好家园
民族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方方面面都有民族工作。作为典型的民族散杂居地区,攀枝花有汉族、彝族、傈僳族等44个民族在此聚居。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攀枝花以“三交”为桥梁,聚力促融合,积极推进各族群众互学共融,推行各民族康养就医互嵌、饮食互嵌和互嵌式发展就业路径,全力绘就“花城一家亲”的和美画卷。
在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基础的实践中,攀枝花创新建立了川滇毗邻六市(州)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联席协作机制、川西民族团结进步联盟、四川省基层统战工作川西片区联盟、13省(区、市)23市民族群众嵌入式发展计划跨区联盟,构建起“信息互通、服务互补、管理互动、责任共担”的跨区域联动协作机制,不断巩固深化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创建成果。
从学生互学共融到就业就医嵌入式发展,从跨区域协作到多民族生活圈常态化,攀枝花用实干书写着民族团结的答卷。如今,各族群众在这片土地上携手并进,共同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常开长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