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五市并进”:高质量发展动力强活力足

  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出“两试引领、五市并进、共富共美”工作体系。

  “五市并进”如何促进攀枝花高质量发展?1月4日,在中共攀枝花市委新闻发布会上,市委组织部、市委共富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同志从不同角度介绍了有关情况,解码引领性改革举措。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建玲 莫贯 李玮 曾海峰 谭浩 龚林埔

  工业强市:持续提升产业整体发展能级

  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出,要健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厚植产业竞进新优势,审议通过的《关于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强市,以建圈强链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鲜明了“大抓产业、大抓工业”战略导向。

  “下一步,我们将以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根本方向,以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着力重点,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为指向,统筹推动支柱产业迭代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卢瑜说。

  卢瑜表示,要聚焦“六四六”工作机制,着力提升产业发展质效,即:开展产业链深度研究,摸清关键企业、关键产品、关键园区、关键技术、关键团队、关键项目“六个关键”;加快绘制产业链图谱,建立链主企业、技术研发、招引企业、重大项目“四张清单”;编制重点产业链发展规划,用好用活一条产业链“一份图谱、一个工作专班、一套支持政策、一个科技攻关计划、一个行业协会、一个项目库”的“六个一”服务保障机制。推动钒钛新材料产业跻身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新兴产业集群,提升产业整体发展能级。

  此外,要锚定“5圈13链”主攻方向,培育壮大链主企业。全会明确的9个产业生态圈建强21条重点产业链中,工业占6成,即“5圈13链”。“优化产业链图谱,一企一策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加大链主链属企业资源整合力度,支持中小企业围绕头部企业需求,提供配套产品和服务,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卢瑜表示,要突出项目招引攻坚战、项目促建攻坚战等“两大攻坚战”,招引促建一批重大项目;坚持产业创新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围绕“全要素”保障,厚植产业发展物质基础,形成错位布局、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关联成链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科技优市:聚力打造高水平攀西科创中心

  “科技创新是攀枝花从无到有的本底、与生俱来的基因。”市科技局党组书记王雪松表示,从上世纪六十代三线建设时期科技立市,到改革开放时期科技兴市,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强市,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出坚定不移推进科技优市,再次把科技创新提到了新的历史高度,对科技工作者是极大的鼓舞。

  坚定不移推动科技优市,聚力打造高水平攀西科创中心,王雪松表示要从三个方面着力:一是坚持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同时发力,打造特色优势产业技术创新策源地、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创新资源集聚新格局,提升科技创新能级。二是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四链”融合,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创新人才支撑,优化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打造一流创新生态。三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用科技赋能新型工业化、支撑农业现代化、引领服务业高质化,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康养产业基础理论研究和新技术研发应用,大力开发康复器具、适老化产品和‘钛’系列、‘氢’系列健康制品,促进康养产业提质增效。”王雪松表示,科技赋能,康养产业也将更加高质。

  人才兴市:吸引人才激励人才温暖人才

  “人才聚则事业兴。”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陈星钢介绍,截至2023年底,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26.9万人,占人口总数的22.17%。近3年,全市新增各类急需紧缺专业人才6600余名,靶向引进院士(专家)团队25个,助力钒钛冶炼、氢能“制储输用”、辅助生殖医疗等领域取得突破;新创建国家、省级创新创业平台101个,攻克“超细粒级钛铁矿回收”等“卡脖子”技术10余项;连续3年入选中国人才吸引力百强城市。

  “下一步,我市将坚定不移推进人才兴市,出台‘人才兴市二十条’,主要有‘吸引人才、激励人才、温暖人才’3个方面的改革措施。”陈星钢表示,将加快构建积极开放、灵活有效的聚才机制,吸引各方优秀人才来攀创新创业;积极建立科学的人才分类评价机制,真金白银奖励高层次人才,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紧盯人才当下最为关心的生活保障诉求,进一步提升人才服务统筹层次,营造精准服务“强磁场”,持续增强人才归属感。

  生态美市:积极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

  “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李莉介绍,近年来,攀枝花市坚定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聚焦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生动践行“两山理论”,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常年保持在96%以上,地表水环境质量是四川唯一进入全国前30位的市(州),获评中国气候宜居城市、中国康养20强市和首批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城市,连续4年入选“最具幸福感城市”,走出了既有“含绿量”又有“含金量”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下一步,我们将坚定不移推进生态美市建设,持续推动优质生态资源价值转换,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李莉说,要以美丽攀枝花建设为引领,深化生态保护,持续巩固生态环境质量,确保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全省前列,国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100%,持续扩大攀枝花生态优势,巩固提升优质生态环境资源价值转换基础。要聚焦生态产业化,培育壮大生态经济产业,依托蓝天、碧水、青山等生态资源,探索山水与城市之间的有机融合,彰显阳光之城的生态魅力;以生态价值转换释放乡村振兴新潜能,提升生态产品经济效益;深入挖掘“六度”优质生态资源禀赋,高标准建设全省银发经济产业链主要承载地。要坚持产业生态化,深入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培育发展绿色新质生产力。要强化试点示范,积极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

  创富荣市:为共同富裕探索路径提供样本

  经过两年的探索试验,攀枝花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取得了一些积极进展,但也面临不少挑战。“全市低收入群体规模还比较大,江南和江北、河谷地区和高山地区的发展差距也比较明显。”市委共富办主任、市委副秘书长韩德表示,针对这些短板弱项,将突出改革牵引、系统集成,小切口、大纵深推进低收入群体托底、公共服务均等化、共同富裕多元投入机制等重点领域改革创新,不断缩小“三大差距”。

  韩德表示,通过动态“消底”、多元“提低”、精准“扩中”,持续深化“消底、提低、扩中”行动,稳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聚焦老有颐养、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病有良医等民生愿景,加强试验探索,推动就业创业、工伤失业保险、公共卫生服务等68项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常住人口全覆盖,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康养人群居民化;围绕“一老一小”,探索建立从胚胎到生命终了的“全生命周期”人口服务机制;优化学区制治理和集团化办学运行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深化“两紧密一贯通”医疗改革,逐步构建“城市一刻钟、农村半小时”全域优质医疗圈,多措并举,促使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强化补短攻坚、创富帮带、社会投入等方式,聚焦短板弱项,健全共同富裕多元投入机制,着力提升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我们将通过以上改革创新举措,坚定不移推进‘创富荣市’,切实担负起省委赋予攀枝花的光荣使命,努力为四川乃至西部地区实现共同富裕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提供样本。”韩德表示。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副刊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开创攀枝花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新局面
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在我市各地引发热烈反响
“五市并进”:高质量发展动力强活力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