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梁波 熊为新
“里面客满了,请在外面这桌挤一下,先看看菜单,点得快,上得快哈。”12月26日中午12点,西海岸桃源里街区临街的一家家常菜饭馆,火爆的生意,让55岁的老板黄绪高心里乐开了花。
“政府的城市更新,不光给居民办了实事,也给我们商家办了大好事。”街区全新改造后,作为入住最早的商家之一,黄绪高给政府点了一个大大的赞。
即将过去的2024年,东区区委、区政府立足全区城市发展形态和发展特征的现实需要,持续加快城市更新速度,“推动江南江北、新老城区高质量融合发展”取得了“城市新了、群众乐了”的实效。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炳草岗的两处老旧街区,看到了城与人的新变化。
桃源里街区“翻新”的不光是街道,还有居民的心情
“原来这里的房子、街道都旧得很,加上靠近医院,摆摊设点的多,到处都感觉杂乱无章。今年改造后,商家都搬进了新店铺,一下子有序了,到处都亮亮堂堂的,住在这里心情舒畅不少。”已在桃源街住了10多年的梁超对记者说。
曾经的桃源里街区是老旧街区,后来成为了棚改腾空地。
2024年,东区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进一步完善辖区城市功能布局、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激活城市内生动力、加快“产城人”融合发展,持续推进新区拓展和老城提质,不断提升中心城区集聚能力和综合服务承载力,棚改腾空地成为城市更新、老城区“翻新”的关键。
桃源里街区以新楼盘建设为牵引,进行了全面的升级改造,市、区两级政府在充分尊重当地居民改造意愿和城市发展沿革的基础上,从道路设施、景观环境、商业设施等方面重构片区空间布局。“棚改腾空地集约化使用、场地空间多元化利用、支持资金规范化保障”等方式的综合运用,让片区更新项目加速呈现,拓宽车道、新建康养示范中心楼、重塑三角花园、新建公共停车场……片区基础设施、配套功能单元不断完善。
今年8月,全新改造的桃源里街区开始进驻各业态商家,至12月的3个多月时间,汇集了70余家商家,业态涵盖餐饮、住宿、零售等10余个门类,新消费中心初现雏形。
政府在推动片区配套服务设施更新、消费业态升级上想的细、做的实。
对此,在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工作了18年的纪瑞云感受很深:“以前上班,随时要为找车位发愁,现在,医院对面的棚改腾空地上新建了停车场,里面规划了30多个车位,上班方便、吃饭方便,购物也方便。”
望江片区“将旧”不“将就”,老街区有新姿态
今年,东区依据城市整体规划,扎实推进“花城”打造、“复兴炳草岗行动”和“纽扣计划”,市政基础设施持续优化,居民的居住便利性与舒适度显著提升。
望江片区是典型的老旧片区,但这里人文记忆厚重,望江街、民安巷、大梯道……对于老攀枝花人来说,当年商业繁荣的景象历历在目,片区至今仍居住着不少为攀枝花建设挥洒过青春汗水的老建设者。
在“复兴炳草岗行动”的蓝图中,望江片区城市更新项目作为试点示范先行启动。截至目前,整个片区新改建道路1750米,人行道铺装1100米,新增照明路灯、庭院灯88盏,改建完善雨污水管网3000米,建设强、弱电地下管网各1500米,改造停车场2处、增加停车位260余个,改建室外篮球场1处,打造民安巷口袋公园、望江记忆广场、人民街便民活动场地等5处便民空间。
如今,晚上出门不摸黑,雨天路面不淌水,公园修在家门口……一件件群众身边的实事让望江片区面貌焕然一新,住在片区的人们对更精彩的生活有了“心”意,在人文沃土上培育共富新花。其中,望江街人选择了“将旧”不“将就”。
位于大梯道铜像广场旁的“将旧”是一家微展馆,也是一个书吧。不到100平方米的3间展室里陈列着400余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物件和3000余册旧书。“都是住户们自发捐过来的,这是我们的‘望江记忆’。”社区书记丁香是微展馆的创建者,从今年3月开始筹划,到11月底对外开放,微展馆的藏品不断丰富。“墙上挂的是原路桥公司老职工捐给我们的奖状、结婚证,这口斗柜是一名女士当年的嫁妆。”对每一件展品,丁香如数家珍。
“00后”大学毕业生邓清蓉负责“将旧”的日常打理,最近她刚注册了抖音号,希望有更多人能看到“炳草岗的‘将旧’”。
新业态带来新消费场景,延伸出新共富单元,让老街区以新姿态重新走入大众视野。
在吉靓轩超市大梯道入口侧的平台上,开业还不到一个月的“不夜侯”咖啡已经有了自己的第一批拥趸;攀枝花树下的聚银“舒”座时常满座,一杯热茶话家常,居民议事有了新阵地;超市楼下的午托中心装修已经进入尾声,计划明年3月对外营业,可以为更多辖区居民提供就业岗位。
运用文旅思维赋能社区经济,壮大社区经济反哺社区建设,提升社区治理能力,望江社区的未来之路渐次明晰:打造一个既具有人文特色又体现历史底蕴的“文化+旅游”老城区慢漫生活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