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梁波 龚林埔
“岳老师的魂在这里,不管春夏秋冬,他身上总有一股子劲儿,让他来到书屋,与来看书的人聊天,讲过去攀枝花三线建设的故事,基本上是风雨无阻。”10月8日,国庆假期结束后的上班第一天,在东区大渡口街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三味书屋里,社区工作人员高嘉珺指着一位正在往书架上放书的老人对记者说。
“岳老师”叫岳兆恒,今年81岁,是攀钢的一名退休人员,他与三味书屋结缘3年;与书结缘,确切说是与攀枝花有关的书结缘44年。
缘从何来?缘自对攀枝花、对三线建设浓浓的深情!
“我这辈子,没有干成别的事,就把这件事做成了。”岳兆恒说。
和记者聊起与书结缘的故事,岳兆恒老人的目光变得深远起来,他是攀枝花的第一代建设者,1965年支援三线建设来到攀枝花,在务本林业局工作4年,于1969年进入攀钢,看到了攀钢第一座高炉出铁,经历并见证了攀枝花这座城市的成长过程。
1980年,在攀钢一家单位做供销工作的岳兆恒到青海省西宁市出差,这里也是一座三线建设城市,一天在当地书店闲逛时,他看到了两本反映西宁市两家工厂三线建设故事的书籍,被深深吸引,也由此引发了深深的思索:攀枝花偌大一个攀钢,也应该有这样的书籍,让攀枝花的三线建设故事一直传承下去。
从此以后,他开始收集与攀枝花有关的书籍,一发不可收,从最初反映攀钢发展历程的书籍,到后来只要是与攀枝花有关的书籍,包括回忆录、县志、地方年鉴、人物传记、地理图册、菜谱集成、景点景区推介、文学期刊等等,他都想方设法收集、购买。很多时候,只要听说哪个部门或区县出了一本新书,他会来回数次前往购买或收集。
寒来暑往,40余载春秋忽忽而过,岳兆恒收集的攀枝花书籍、图册达到了2万余册,位于南山花园的“老家”、炳草岗二街坊的“新家”,全部都是书。
“虽然收集花了我很多心血,但不能让书躺在屋里睡大觉,要让它们发挥作用。”岳兆恒向记者表示,书只是一个载体,他真正的想法,是要让书籍里所蕴藏的攀枝花三线建设故事和精神去激励更多的人。随着多年来收集攀枝花书籍的名气越来越大,很多攀枝花市、区县的档案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单位增补书籍,或市内的文化学者、史志专家、文旅工作者、媒体记者撰写文稿,都会来向他借书、讨书,他均毫无保留地慷慨相授,由此也促成了他与东区大渡口街社区三味书屋的结缘。
近年来,东区以“1+N”文化资源挖掘培育,优化全域文化资源配置,整合工业文化和三线文化资源,打造三线文化街区等,进一步推动形成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全面加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城市书房等建设质效。
2022年,东区区委宣传部相关人员联系岳兆恒,提出准备增加书籍容量、扩大三味书屋影响力的想法,得到了岳兆恒的全力支持。当年4月,一辆大卡车从岳兆恒家拉了约一万册书到三味书屋,同时,也把岳兆恒的“心”拉过去了,每个星期周一到周五,他都要从炳草岗二街坊坐公交车赶到大渡口街社区,顺着当年渡口指挥部所在的十三栋,拾级而上,在三味书屋里一呆就是一个上午。看到社区工作人员对所有书籍作了分门别类的整理,前来看书的人越来越多,老人感觉非常欣慰。
社区居民冯成蓉是三味书屋的常客,10月8日上午,她和参加合唱团的伙伴们乘着休息间隙,又来看书。“岳老师的这些书就是攀枝花的一个历史档案馆,在攀枝花生活工作了几十年,好多地方根本不知道,都是从他的书里才了解的,我还把这些知识点经常讲给在外地读书的孙女听。”冯成蓉说。
高嘉珺向记者表示,下一步,社区将依据具体情况,进一步扩充书籍内容、增加设置讲述环节,把三味书屋作为东区的精神共富点来打造,让三线精神永不褪色,在新时期真正发挥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