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如何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了上述要求。
建设的路径有千万条,做好精神疾病的防与治是其中之一。
据最近一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我国各种精神疾病的患者已经超过了1亿人,其中重性精神障碍患病率高达1%,抑郁障碍患病率3.59%,焦虑障碍患病率4.98%。
其实,精神疾病并不可怕,很多精神疾病是容易治愈的。攀枝花市第三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三医院)作为国家三级甲等精神病专科医院、四川省六大区域精神卫生中心之一,当前,不仅治疗、管理着全市在册的6000余名精神障碍患者,还承担着川西南及滇西北区域精神疾病的防治,年均门诊诊疗量达到10万余人次,年住院患者1.3万余人次。
为了在全社会形成“正确认识精神疾病,患病及时接受诊疗,理性接纳治愈后的精神疾病患者回归正常生活”的氛围,市三医院着力打造“医院(病区)、(康复)中心、(城乡)社区、家庭(亲情)”四位一体的精神康复体系,全院包括一线医护人员在内的400余名干部职工全心全意当好患者“心灵绿洲”的守护人——
在这里,每一名医护都有仁心之爱;在这里,每一个患者都有信心之源
良好的医患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作为治疗精神疾病的专业医院,市三医院一直秉持的立院之本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以医者仁心建立患者信心!
精神疾病,基础在“医”,根本在“养”,仁心的程度有多深,治愈的范围就有多广。
日前,记者到市三医院采访,随机撷取今年以来该院医护人员的几个工作片段以及该院治疗患者的几个小故事,寻找答案。
在这里,每一名医护都有仁心之爱!
6月上旬,刚结束在意大利海滨城市萨莱诺为期三个月的学习,46岁的辛一帆就匆匆返回攀枝花,从上飞机前到下飞机后,他一直都在接听电话。作为市三医院急性二病区的主任医师,其所在病区收治了一名由凉山州公安机关送来的持械伤人精神分裂症患者,他远隔万里与同事们就如何对患者用药、如何控制患者情绪等进行会商,患者病情很快平稳下来。
8月中旬,农疗基地“司令官”王沛领着一大群康复学员来到位于医院后山的50余亩基地里当开心农夫。在她的指挥下,学员们几人一组,有条不紊地给芒果、桂圆树施肥,给饲养的兔子、跑山鸡准备饲料,山林里欢声笑语不断。王沛是市三医院“心灵绿洲”攀枝花市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指导中心的护士长,这些年,她真心把患者当朋友,康复学员们都争着把心里话说给她听。
9月29日上午,三线文化广场,一个有30多人的团建队伍火热开展“捉泥鳅”和“贪吃蛇”小游戏以及踢毽子、掷飞盘、跳绳、呼啦圈比赛,现场欢声笑语不断,气氛拉满。这是市三医院“心灵绿洲”攀枝花市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指导中心组织东区紫荆山社区、仁和区总发社区、大河中路社区的精神康复学员“喜迎国庆”户外体育团建活动。该中心自2021年12月成立以来,以“提升精神疾病康复人员的基本生活能力、劳动技能以及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能力”为主旨,依托国家“同伴支持”项目,配备了精神康复多学科团队,开设了农疗、手工等10余项特色康复服务项目,并逐步壮大,在全市建成社区精神障碍康复服务站点14个,累计开展康复训练4万余人次。
在这里,每一个患者都有信心之源。
“这几天,她一直吵着要回学校读书。”9月26日,从凉山州一个小镇上赶来的顾琴,说起13岁女儿雯雯的状态,欣喜地说。今年9月6日,新学期刚开学不到一周,成绩一直优异的雯雯因为在学校里被老师批评,回家说不想读书了,无论家里人怎么劝都不行,这吓坏了顾琴夫妇,不得已带着孩子赶到市三医院,仅仅一周多的时间,孩子发生了根本转变。
28岁的王芊,从小在单亲家庭长大,因为个人的感情问题,长期酗酒,一年前,出现重度抑郁,健康状况亮起了红灯。家人今年年初送她到市三医院,经过8个多月的治疗,不久前,父亲来看她,她把自己亲手画的“家”交到父亲的手上,当主管医生批准她陪着父亲到仁和区银泰城去吃一顿饭时,王芊哭了:“爸,出院后,我一定好好工作,好好孝敬您。”那一刻,当场破防泪奔的老人说不出一句话,只是紧紧拉着医生的手。
今年40岁的唐唐,在自己生日来临前,获得了一份珍贵而特殊的礼物——社工证,社区有事,随时都会通知她。谁都不敢相信,她曾有10多年精神疾病史。“是市三医院给了我女儿第二次生命!”面对媒体的采访,唐唐的妈妈不止一次讲过这句话,从院区到康复站点,再到社区,市三医院医护人员为唐唐的医治、康复以及回归社会,搭起了一座长长的“桥”。
10年磨一剑,打造区域精神卫生中心,市三医院坚持在“治”与“变”的交织中奋力前行
市三医院为什么能?
大道至简,奋斗为要!
2014年,市三医院被省卫生厅批准为四川省区域精神卫生中心。10年来,在省、市党委政府的关心下,在行业主管部门的支持中,确定了“立足攀西,打造滇西北和省内一流精神卫生高地”的发展目标,不断丰富内涵建设,持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为区域人民群众身心健康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在这一过程里,全院上下立足“治”抓实“变”,围绕“变”促进“治”。“治”,是根本,是千方百计治疗病人;“变”,是方法,是谋划路径发展医院。
坚持内涵建设,是市三医院的根本支撑。
坚持内涵建设,是市三医院的根本支撑。
医院党委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以创建“五好”党建示范医院和标杆党支部为目标,开展“红色动能·心灵绿洲”党建品牌建设,实施“六大行动”,突出政治引领,健全完善组织体系,形成“一科室一支部”“一支部一特色”工作格局,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为医院内涵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全院抢抓重点学科建设,心身疾病科为省级重点专科,精神科为省临床重点专科在建项目;拥有区域内唯一一支业务能力强、工作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团队,多次参与市域内外突发事件的心理应急援助工作;先后挂牌中国心身医学整合诊疗中心,区域儿童青少年(攀枝花)心理健康关爱基地等,被认定为国家卫生健康委第二批老龄健康医养结合远程服务试点机构。强化科研教学能力,挂牌攀枝花学院附属精神病专科医院,承担川北医学院、成都医学院见习实习工作,近年来科研立项32项,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9项、省级继续教育项目12项。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开设周末专家门诊、“守望花开”儿童康复坊等特色门诊,建成互联网医院,以患者为中心开展医、护、心一体化医疗服务,引进新技术、新项目30余项,医疗技术始终保持区域领先和省内先进水平。
打造人才高地,是市三医院的核心端口。
多年来,医院党委坚持实施人才强院计划,为全体医护人员打通职业通道,提供发展平台,培养了一大批“省卫生健康英才计划”中青年骨干、市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和后备人才、“市青年骨干医师”“攀枝花英才”“市优秀医师”“攀枝花名医”等人才队伍。
在市三医院工作25年、从一名普通大学生成长为省内精神疾病领域防治专家的辛一帆,既是全院济济人才中的代表,又是全体医护人员个人成长的代表。“是医院的培养,让我把职业变成了爱好,并在工作中获得了成功的满足和喜悦!”辛一帆告诉记者,多年来,在医院的培养下,他潜心临床研习,与同事们一道攻克学科难关、治愈多例复杂病症,完成个人职业积累,成为独当一面的学科骨干。医院又多次派他外出深造,先后在国内、国际享有盛誉的四川华西医院、上海精神卫生中心、意大利萨莱诺大学附属医院学习,被评定为主任医师、学科带头人。
为切实打造名医、名科、名院,市三医院内挖潜、外引力,建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况伟宏专家工作站,聘请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黄国平教授为医院客座专家,不断加强医院科研、教学和临床能力。
加快融合发展,是市三医院的使命担当。
为构建全方位、全龄段、全区域精神卫生防治服务体系,近年来,市三医院全力履行区域精神卫生中心责任,从一地到一域,不断拓展服务半径的量级。
在全市加强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服务,每年定期组织专家深入40个乡镇及社区开展送医送药工作,促进基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网格化管理规范化、系统化,全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规律服药率等五项核心指标数据,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一方阵;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创建“与阳光同行 为心灵导航”志愿服务品牌,建成“健康花城阳光心灵社心信息平台”,深入单位、社区、学校、电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500余场,受益人群15万余人次,项目获得“第八届四川省青年优秀志愿服务项目”等荣誉奖项;创新开展精神康复工作,在“1中心N站点”模式下,全面推动社区精神康复工作,得到省民政厅、省残联充分肯定,获得2023年四川省心理卫生协会“康复优秀作品奖”“康复最佳组织奖”“精神康复最佳组织奖”3项大奖,同伴支持工作在全国会议进行经验交流。
从全省层面持续推动区域精神卫生事业发展走深走实,牵头成立川西南滇西北精神卫生专科联盟,成员单位已达到42家。在会理市、会东县、盐源县、华坪县人民医院等8家医疗机构开设精神科延伸门诊,帮扶越西县第二人民医院建立精神科,协助会东县、华坪县开展严重精神障碍的复核诊断,与会理市、会东县、盐源县、木里县、美姑县等残联签订残疾评定委托协议,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开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区域业务辐射力持续增强,市域外住院患者占比超过30%。
8月17日,在市三医院的全力承办下,第十三届四川省精神康复学术年会在攀枝花召开,来自全川精神康复领域的领军机构资深教授、学者及50余家医院的专业人士齐聚暖暖花城,在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交流中,共商行业未来发展大计,为全省精神康复事业注入新一轮动力与活力。
(文内患者姓名为化名)
(梁波 文/市三医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