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周越
特约通讯员 伍旭红 文/图
在西区,多民族群众共绘“石榴籽”画卷的温情,民族工作者扎根基层的坚守,以及少数民族文化在传承中焕发的活力,共同构成了民族团结的时代图景。
7月13日至22日,河南大学民族团结实践团深入西区开展专题调研。从路南社区的“抱榴苑”到金沙江畔的庄上村,实践团成员在川滇交界处亲身感受团结、奉献与传承的力量,探寻民族团结的精神密码。
观苑听史访贤听音
实践团首站来到清香坪街道路南社区。在绿树掩映的抱榴苑主题广场,三线建设浮雕墙诉说着奋斗历史,榴香学堂内,“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标语格外醒目。
“广场的一砖一瓦都藏着民族团结的密码。”路南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庞星指着一组汉彝群众共摘石榴的雕塑说,“我们把本地汉彝两族共守家园、共酿生活的抱榴情故事,刻进每处景观、融入日常点滴。”在镌刻着“同心”二字的石雕前,实践团成员感受着各族群众心手相牵的深厚情谊。
浮雕墙上共同奋斗的身影、学堂里交融共生的笑语,让抽象的团结概念变得具体可感。实践团成员深刻体会到,民族团结就体现在社区日常的点滴之中。
实践团专访了路南社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陆学英。这位曾收养4个不同民族孩子的老人,用数十年如一日的行动诠释着民族团结的真谛。在她的感召下,社区成立了“榴小籽志愿服务队”,600余名各族居民积极参与“我是一颗石榴籽”志愿活动。
“无论是汉族还是彝族,大家都要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陆学英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她的信念。帮助新搬迁的民族同胞适应城市生活、悉心照料孤寡老人……这些平凡善举汇聚成社区民族团结的强大暖流。
实践团成员用镜头记录下陆学英讲述故事时的真挚情感和她家中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计划制作纪录片,让更多人了解这位模范人物和路南社区的民族团结成果。
团队指导老师、河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王广瑞教授说:“这次交流让成员们切身感受到各民族休戚与共、唇齿相依的紧密联系。我们要将这份‘石榴籽’精神传递出去,让更多人领悟民族团结的价值,共同为民族团结事业添砖加瓦。”
入村见证发展新貌
实践团深入坐落在金沙江畔的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西区格里坪镇庄上村。村口,“籽籽相拥筑团结”的立牌格外引人注目,仿佛在诉说着村里民族团结的佳话。
在村文化展厅内,随着讲解员的讲述,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缓缓展开:金沙江漂流节上,胡家军的羊皮筏子在浪涛中穿梭,汉族舵手与彝族水手齐心协力,号子声震彻山谷;龙神节的祭坛前,各族群众齐聚一堂,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我们把民族文化打造成了共享套餐,让大家都能参与其中,共享文化盛宴。”讲解员说。
从昔日的土路变为如今的水泥路,从家家户户接通网络到土坯房改造成特色民宿,从民族手工艺品走向全国市场……村党总支书记、主任王永安细数着庄上村四十年来的发展变化。“刚到村里时,村集体经济还是负数,如今依靠文旅融合发展,年收入已超过百万元。”当他讲述为调解两户村民的地界纠纷,他和村干部们带着干粮翻了三回山的故事时,实践团的年轻成员们深受触动。
调研中,实践团成员深入到当地彝族村民家中交谈,在田间地头了解“三农”发展情况。离开村庄时,孩子们在广场上欢快地跳着自编的民族舞,汉族小朋友的羊角辫与彝族小朋友的银项圈在阳光下交相辉映,熠熠生辉。
实践团的思政老师贺颖深有感触地说:“庄上村的民族团结故事很精彩,还将继续书写新的精彩篇章。”
在共舞中感受彼此心跳
实践团在西区调研期间,时逢彝族火把节。于是,实践团成员到西区相邻地方领略了各族同胞参与火把节的盛况。团队成员融入载歌载舞的热烈氛围中忽然明白:文化认同从不是单向的理解,而是像这样,在共舞中感受彼此的心跳,在欢笑中懂得“我们都是一家人”。
从抱榴苑的建设理念,到陆学英的躬身践行,再到庄上村的发展变迁,实践团目睹了“石榴籽”精神在西区落地生根的生动图景。他们认为,民族团结是社区广场上的雕塑,是寻常巷陌里的互助互爱,是文化传承中的包容开放,更是每个普通人心中共筑美好家园的坚定信念。
通过密集的座谈交流、实地走访,特别是拍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陆学英的感人事迹短片,实践团聚焦“路南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典型案例”与“彝族群众融入城市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两大主题,将其置于恢弘的三线建设历史叙事中,深入探究攀枝花地区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与当代实践。
离攀前,实践团就初步调研成果及发现的问题与清香坪街道进行了深入沟通,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与宝贵的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攀枝花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热情好客的人文氛围以及得天独厚的宜人气候,都给实践团成员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他们表示,作为新时代青年,深刻认识到民族团结并非历史的注脚,而是一项需要代代相传、躬身实践的伟大使命。此次攀枝花之行,收获的见闻与感悟,将成为他们讲好民族团结故事、传播“石榴籽”精神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