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故土山川凝于弦上五音 家国史诗化入喉间三叠 版次:04  2025年06月27日

□普光泉

1943年,一个乳名叫做晓因的男孩子降生在成都的烟火巷陌里。

咿呀学语,蹒跚学步,一天又一天,母亲总是在“晓因晓因”地叫他,而他总会回应。乳名很温暖。

晓因五岁那年,父母亲在“晓因”前面正式加上了姓:陈。

也就是这年,五岁的陈晓因随父母登上赴台的航船,在回望故土最后一眼时,嘉陵江的水波正揉碎苍茫的天光。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

成年后的他怀抱吉他,将曾经的名字隐入“陈彼得”的艺名之后,却始终未能隐去血脉深处那声川音的呼唤——那是母亲的声音。

四十载春秋流转,1988年,当《归雁》的旋律在成都剧场响起时,漂泊的游子——他那疲倦的身体与干涸的心灵终于找到了“自己出发的地方”——陈彼得嗅到了幼年玩耍时那些泥土的气息,他俯身亲吻故土,激动不已,泪如泉涌。

在中国台北眷村的岁月里,陈彼得拆下收音机的磁线圈,一圈圈缠绕在木板上,自己造出了人生里的第一把电吉他。他们在西洋摇滚的节奏里,悄然混入了故土的韵律。当《阿里巴巴》的旋律席卷中国台湾之际,陈彼得的名字不经意间成为了流行音乐的图腾——他只用一首歌便点亮了费玉清的星途,《一剪梅》的梅花开遍海峡两岸;刘文正因《迟到》成为一代人的青春印记。

可镁光灯越耀眼,他越常梦见锦江边的梧桐树,梦里总响着弟弟的笑声。

1988年初春,陈彼得率“探亲演出团”踏上大陆。

在重庆。重庆码头人潮涌动,二十场演唱会的声浪中,他看见白发老者攥着泛黄的家书颤声问:“替我找找巴县的阿妹?”

在成都。剧场后台,失散四十年的弟弟冲进他的怀抱,两颗心在战栗中融化了时间的冰层。专辑《祝福您中国》中的十二首歌,从此有了具体的温度——那是长江水泡开的峨眉雪芽,是火锅沸腾时窜起的椒香,更是宽窄巷子青石板上晨曦的微光。

新世纪的钟声里,这位音乐游侠定居北京胡同。案头《全唐诗》的书页间,他看见辛弃疾醉倚栏杆,望见李白举杯邀月。百首古诗词在他的吉他弦上重生,当《青玉案·元夕》在央视舞台响起,七旬歌者沙哑地吟唱惊醒了八百年时空:“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他后来对人说,这是给辛弃疾的“报信”——那个诗人梦想中强大的中国,今已屹立东方。

2019年冬日,一个特别的日子,弥漫着一派轻松的氛围。

宽窄巷子的游客忽闻吉他声。

白发萧然的陈彼得出现在人群里,他在行走,他在深情歌唱,他引来了无数目光。顿时,万人空巷。人们追着他拍照,融入快闪情景。陈彼得的指尖,正源源不断流淌出《我和我的祖国》吉他乐曲,嘴里奔涌出真诚的声音。随后,扫街的环卫工人放下竹帚,孩童骑上父亲肩头……千百种声音汇集,涌出同一道声浪:“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

晚年的陈彼得,内心怡然自得,他常坐在成都“77克”餐厅窗边,看天府之国的灯火渐次点亮。

电子科大的学子围坐听他讲《青玉案》的改编:“导演原要我唱《回乡偶书》,可‘家国一体’才是辛弃疾的魂魄啊!”

2021年,陈彼得写出了《天府之水天上来》。都江堰的波涛,一次次在陈彼得的皱纹里奔涌。

非常令人感慨的是,及至人生最后的时光,陈彼得仍站在陕西春晚的舞台上,将《一条路》唱给年轻生命,唱给世界听——那首曾捧红费玉清的成名作,此刻,诗意满满的歌词与饱含哲思的声音,已成为他生命的注脚。

2025年仲夏,八十二岁的追梦人静卧锦江之畔,吉他安息在身侧。讣告中“长眠故土”四字,终结了七十七年的漂泊。有网友留言:“循着星光的方向,您与祖国永不再分割。”而他的歌仍在流淌:《故乡的云》萦绕在归国学子的耳机里,《青玉案》的旋律被孩童用竹笛吹响在杜甫草堂……

故土山川凝于弦上五音,家国史诗化入喉间三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