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媛 车东洪)5月13日,在仁和区福田镇务子田村官田组的稻蛙养殖基地内,每一块稻田都用竹竿和网纱拉起围栏,一只只活蹦乱跳的小黑斑蛙正等待喂食。去年以来,这个曾以传统种植为主的村落,通过实施“稻蛙养殖”生态循环模式,探索出“一田双收、一水两用”的增收路径。
村党支部书记周贵禄介绍:“务子田以前主要种植水稻、玉米、豌豆等作物,近些年受气候和市场波动影响,村民收入不稳定。去年9月,我们通过考察发现,村里的土壤和水资源适合稻蛙养殖产业,去年10月引进了企业,采取企业+村集体+农户的模式开展稻蛙养殖,去年11月投入了第一批40亩蛙苗,今年3月投入第二批26亩蛙苗,预计今年6月就能有收益了。”
基地技术助理李亮亮向记者展示创新成果。“基地采用无公害水稻种植标准,全程不施用化肥农药,稻米品质高,在市场上行情也好,均价每公斤30-60元。水稻栽种形成的天然遮蔽区,为黑斑蛙提供了理想的栖息环境,既有效调节局部微气候,又通过稻田生态系统,自然为黑斑蛙生成部分饵料。”实践数据显示,该模式下,黑斑蛙生长周期较常规养殖模式缩短15至30天,个体均重提升明显,品质指标全面优化。经对比试验验证,同等条件下,可实现提前达到上市标准。
同时,“土地流转金+利润分红+务工收入”的三重收益机制让村民尝到甜头。从前外出打工和回家务农两头奔波的村民刘昌辉给记者算起增收账,稻蛙养殖模式实施以来,她将自家1亩土地流转至基地,年获租金2200元,同时,她不用再外出打工,每月平均在家门口务工20天,项目盈利后还可获得9%的分红。相较于以前一亩地一年三季种植仅有不到6000元的收入,现在她家的年收入得到了大幅提升。
“我们计划在今年底前完成200亩的规模扩建工作,力争在明年实现规模达到2000亩的目标。同时,我们将开展稻蛙深加工,完善产业链,深入实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目前已经和一些高校建立了研学合作关系,也在动员村民参与到文旅项目中,多措并举带动大家增收。”周贵禄说。